硅酸盐通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国内工业陶瓷文献题录及文摘五十六

国内工业陶瓷文献题录及文摘 五十六 示例 顺序号 文献题名 文种 中文略 刊名 年 期 本栏报道的是我刊编辑部最近收集到的工业陶瓷文献。读者如需复印,可直接与我刊编辑部联系,但请写明“顺序号、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等内容。收费标准:每篇18元(包括检索费、复印费及邮寄费)。 Ti 3 SiC 2 结合刚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板状刚玉为骨料,两种原料体系:TiC/Ti/Si,TiC/Ti/SiC作基质相,酚醛树脂作结合剂,在氩气保护下于1350~1550℃制备Ti 3 2 3 2 2 3 3 2 3 2 3 2 氧化钙含量对3-1型多孔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利用海藻酸钠特殊的螯合性能,以CaCl 2 褐煤中矿物质对水泥熟料烧成过程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单位熟料热耗及煤样热值为基准,在水泥生料中分别添加褐煤及烟煤,并在1250℃、1350℃、1450℃下煅烧,模拟水泥烧成的部分过程,分析熟料煅烧过程中褐煤中矿物质成分的不同与硅酸盐矿物产生过程差异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煤炭中非钙硅物质带入量是影响液相初始生成的主要原因,但最终熟料的矿物组成由熟料的率值控制,SM和IM较大时,矿物粘结现象和熔蚀现象比较严重;褐煤添加试样符合上述结论,得到了合理的矿物组成,其中提质褐煤由于其热值高,相同条件下带入非钙硅物质最少,1250℃液相生成较差,同时受KH及SM较高影响,最终水泥矿物发育较差。 菱镁矿尾矿与硼泥合成橄榄石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实验以菱镁矿尾矿、硼泥和硅石为主要原料,通过固相反应烧结制备镁橄榄石,研究随着硼泥和添加剂铁红(Fe 2 3 脱硫石膏-铝土矿-硅酸盐水泥混合基自流平材料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脱硫石膏、铝土矿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原料制备自流平材料,研究了胶凝材料的表观性状、强度发展、结构与产物,以及胶凝机理。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掺量20%~40%时,自流平材料表面性状良好,水化作用较快,凝结时间合理,具有密实的钙矾石胶凝结构;脱硫石膏掺量不足时,无法形成以钙矾石为主的胶凝结构,过量则导致胶凝体强度显著下降、凝结时间明显延长、后期强度几乎不发展。钙黄长石和硅酸钙可以指示28 d胶凝体的"亏钙"程度。因此,掺量不大于40%的脱硫石膏可与铝土矿、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混合基自流平材料,为资源化利用脱硫石膏提供了新途径。 烧结助剂对95氧化铝瓷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采用正交实验,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镜及视频显微镜分析,研究了MgO-CaO-SiO 2 2 2 2 3 盐酸溶液 pH 2 下水泥土的宏微观特性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针对盐酸溶液(pH=2)浸泡后水泥土的宏微观性状,本文借助室内宏观直剪试验和微观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研究了其宏观抗剪强度指标(内聚力、内摩擦角)随侵蚀龄期的变化、内部微结构在侵蚀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化学腐蚀机理,丰富了水化学环境下岩土体的宏微观性能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表明,水泥土在盐酸溶液(pH=2)侵蚀下,其抗剪性能随浸泡龄期的延续呈衰减趋势;内部矿物成分与盐酸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易溶物质,致使微结构越来越松散、宏观强度越来越低。相关试验结果对水泥土在具有侵蚀性离子地区的合理应用及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离子水门汀粉剂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针对充填用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 ionomer cement,GIC)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选取SiO 2 2 3 2 2 5 2 2 3 2 2 5 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胶凝体系强度及耐久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文介绍了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胶凝体系的强度、耐水性、干缩性能及抗碳化性能;通过XRD和SEM分析了此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胶凝体系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耐水性。该胶凝体系有较好的"收缩补偿"效应,干燥收缩较小。由于碱含量较少,该胶凝体系碳化速度较快。 外加剂对水泥基注浆材料流变性能的调控作用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为了解决水泥基注浆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温引起的注浆返浓问题,本文选取聚羧酸减水剂和蔗糖进行了水泥浆液流变性能试验,考察减水剂和蔗糖掺量对浆液流动性的影响,并研究了温度、时间对水泥浆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对水泥浆液的流变性影响不大,而温度升高会增大水泥浆液的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利用减水剂与蔗糖的复合作用可以降低水泥浆液的屈服应力和表观粘度,可以有效调控水泥浆液随温度变化的流变性能。 Ti 3 SiC 2 结合刚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板状刚玉为骨料,两种原料体系:TiC/Ti/Si,TiC/Ti/SiC作基质相,酚醛树脂作结合剂,在氩气保护下于1350~1550℃制备Ti 3 2 3 2 2 3 3 2 3 2 3 2 几种高岭土的组成与可塑性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粒度仪及可塑性仪对龙岩高岭土、临沧高岭土和星子高岭土的组成、结构形貌和可塑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龙岩高岭土主要是由片状高岭石和伊利石及管状多水高岭石组成,其结晶度较差,Fe 2 3 2 红柱石添加量对致密电熔刚玉浇注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文以致密电熔刚玉、红柱石颗粒、红柱石细粉、活性α-Al 2 3 不同磷酸盐对磷酸镁水泥水化硬化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四种酸式磷酸盐P(NH 4 2 4 4 2 4 2 4 2 4 热处理温度对自合成莫来石结合SiC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文通过自合成莫来石结合的方式制备了碳化硅质多孔陶瓷,主要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其机械性能、微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成温度的变化,莫来石结合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的结合剂晶相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导致材料中各项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及微孔性能也不断变化。最后确定其适宜的烧成温度应控制在1390℃至1430℃之间。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普通混凝土与水泥砂浆具有许多优点,但其抗渗性差,在腐蚀性介质的作用下其使用寿命缩短。加入聚合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聚合物能够显著改善水泥材料的性能。论文介绍了用于改性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凝土的聚合物的种类,探讨了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改性机理,介绍了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再生废镁铬砖生产镁铬砖的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文讨论当Cr 2 3 2 3 橡胶粉对混凝土抗渗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用3种粒径(16目、20目、40目),4种掺量(50 L/m 3 3 3 3 3 3 3 3 废玻璃粉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针对废玻璃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以废玻璃粉的掺量、水胶比、砂率及粒度为变化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并根据正交试验确定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试验。研究了四因素不同水平对废玻璃粉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废玻璃粉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废玻璃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轴压强度相关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及废玻璃粉掺量是影响废玻璃粉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同颜色废玻璃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应力应变关系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AlON合成及致密化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本文以AlN和Al 2 3 2 3 2 3 3 利用陶瓷抛光渣制备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的试验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在真空条件下,通过氧化铪和碳化硼反应制备出高纯硼化铪粉体并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真空条件下,氧化铪和碳化硼在1300℃的温度下即可发生反应,与由吉布斯自由能和范特霍夫等温公式所得结果相吻合。硼化铪晶粒尺寸随着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保温时间对其影响更明显。过量的碳化硼对硼化铪的结晶性有帮助,并且硼化铪的结晶度随着碳化硼的增加得到提高。 宁波工研院等氮掺杂纳米碳催化机理取得新进展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纳米碳管、纳米金刚石、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在催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作为高性能载体负载金属及氧化物活性组分,还可直接作为非金属催化剂用于氧化脱氢、选择氧化、电催化等反应。相对于传统的金属催化体系而言,碳基催化剂具有表面与结构可控、碳资源充足、耐酸碱腐蚀等独特优势。通过化学方法将氮、硼、磷等杂原子引入纳米碳体系,可以调节其表面酸碱性、催化活性及产物选择性,掺杂纳米碳材料已经成为国际碳及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前期非金属催化研究的基础上,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筹)新能源技术所张建研究员课题组。 两种细菌处理高硫煤矸石制备肥料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利用具有解钾功能的硅酸盐细菌和具有解磷功能的巨大芽孢杆菌一起处理高硫煤矸石来生产煤矸石肥料,并研究了两种细菌的混合比例、高硫煤矸石的粒径、接菌量、体系的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干湿条件、振荡等因素对制备煤矸石肥料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巨大芽孢杆菌和硅酸盐细菌的混合比例为4∶1、煤矸石的粒径为60目、体系pH值为7.0~8.0、接菌量为3.0×1014~6.0×1014/g、30℃下培养9 d时煤矸石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是原煤矸石的13.33倍、68.70倍和11.08倍;有效硫、有效钙和有效硅的含量分别是原煤矸石的3.60倍、1.32倍和1.24倍。 高性能热电材料研发获得重大进展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科技日报上海1月10日电(记者王春)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组成的团队,围绕电热输运协同调控、热电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设计和高性能热电材料开展研发,项目成果今天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团队发现了笼状结构方钴矿晶格孔洞填充机理,首次提出填充原子与基体元素形成的第二相与填充方钴矿相(IyCoSb 3 纳米材料颗粒越细微 转动越活跃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纳米材料有什么样的形变机制高压先进科研中心(上海)陈斌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研究发现,材料颗粒越细微,转动越活跃。《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日刊发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陈斌及其团队引入地球物理领域的实验方法,成功探测到了超细纳米晶体的塑性形变,进而发现材料颗粒越细微,转动越活跃。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结构材料的强度和寿命以及探索矿物在地球内部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近年来,常规体材料(颗粒直径大于1μm)的塑性形变机制已被充分了解。 石灰石对难选菱铁矿煤基熔融还原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基于新型预还原-熔融还原一步炼铁工艺,以石灰石作为造渣剂,对新疆难选菱铁矿进行煤基熔融还原试验研究。探讨了石灰石在菱铁矿熔融还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掺量对铁收得率、渣铁分离效果、渣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石灰石对快速熔渣和熔融还原反应有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石灰石掺量有助于渣铁分离后铁收得率和渣活性的提高,随着石灰石掺量增大渣铁分离难度增大。 超声波清洗对石英砂粒度和白度影响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利用超声波仪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凤阳县不同粒度湿法石英砂进行清洗,结果显示所有石英砂的粒度减小、白度增加,其中粒度和白度改变最大的是80~100目石英砂。在清洗过程中,超声波的频率和功率、草酸浓度、石英砂的粒度、清洗时间、清洗温度、搅拌器转速等参数对石英砂的粒度和白度都会产生影响,其中超声波的频率和草酸浓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清洗前后石英砂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清洗后的石英砂表面吸附的杂质颗粒比清洗前明显减少,有裂痕的石英砂颗粒都被粉碎,清洗后的石英砂表面出现了"微坑",说明超声波清洗对石英砂有粉碎作用,从而使石英砂的粒度和白度发生变化,试验数据显示,在超声波频率(20~40 kHz)和功率(180~300 W)一定的条件下,超声波使石英砂粒度减小1.15%~5.69%,白度增加2.01%~6.98%。 Zn-玄武岩复合热喷涂粉体的制备与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利用储存丰富的天然玄武岩制备了一种可用于金属表面防护的低成本的热喷涂粉体,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天然的玄武岩中添加金属氧化物降低其熔点,然后与Zn粉混合采用聚合造粒的方法制粉。采用霍尔流速仪测试了粉体的流动速率及松装密度,利用同步热分析仪对各粉体进行了热分析,采用氧-乙炔火焰喷涂工艺在45#钢表面制备了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粉体及其涂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合造粒玄武岩颗粒由非晶态结构的玄武岩和晶态结构的Zn组成;改性后的Zn-玄武岩复合粉体的松装密度显著增加、流动性明显提高。改性后的Zn-玄武岩复合粉体在热喷涂过程中熔融更加充分,得到的涂层致密度明显提高,涂层结合强度较好。 硅藻土复合吸附剂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引入钢渣复合的方法制备硅藻土复合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面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其表征,并且对氨氮吸附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硅藻土复合吸附剂中可能有新的晶相和新的基团生成;硅藻土和钢渣中的金属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了无机硅酸盐聚合物,硅藻土复合吸附剂中钙、镁、铝、铁等金属元素的含量有所增加。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氨氮在硅藻土复合吸附剂上吸附行为。硅藻土复合吸附剂吸附氨氮的热力学参数(△Go、△Ho和△So)表明,硅藻土复合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而且是一个吸热过程,其表观活化能E a接近40 kJ/mol,说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存在于该吸附过程中,且以物理吸附为主。 泰山产红褐色玉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致色机理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2 红褐色"泰山玉"为"泰山玉"家族中的新发现亚种,以往文献中未见提及。采用常规测试手段及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红褐色“泰山玉”的物质组成、致色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褐色"泰山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蛇纹石,主体呈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含有褐铁矿、磁铁矿、黄铁矿等杂质;初步认定红褐色为次生色,主要由褐铁矿所导致,并推测褐铁矿的形成为"泰山玉"矿体成矿后期残余热液交代、风化和成矿结束后各种表生风化作用的结果。 硅钙渣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机理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水玻璃为激发剂,硅钙渣、矿渣微粉为原料制备得到了碱激发胶凝材料。分别采用XRD、IR、TG-DSC、ESEM等手段研究了试样不同龄期的反应产物及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主要反应产物为低Ca/Si比的C-(A)-S-H凝胶;这些C-(A)-S-H凝胶粒子相互分叉搭接,形成致密的三维蜂窝状网络结构;随着龄期的延长,硅钙渣中的β-C2S逐渐参与碱激发反应,产物C-(A)-S-H凝胶的聚合程度增大,基体致密程度提高。 浮石混合骨料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及剩余寿命预测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本文在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实验研究得到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基于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并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通过试验研究表明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较好,随着浮石替代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剩余寿命增加但抗压强度降低。 海砂特性及海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受河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供应的建筑用河砂资源日益匮乏,海底砂已经成为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建筑用砂的重要来源。分别采用淡化海砂、原状海砂和河砂,对比分析了海砂特性及海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表明,珠江口海砂及盐田海砂均属于级配良好的混凝土细集料,海砂中所含的氯离子和少量的贝壳并不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弹性模量,不考虑氯离子对混凝土钢筋的腐蚀时,原状海砂均也可等同于河砂使用。 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鳞片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氧化石墨与硝酸银溶液混合超声处理,通过功能离子预吸附的方式,将银离子有效地分散在氧化石墨烯载体上。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同时还原氧化石墨和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原位制备银-石墨烯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得的银-石墨烯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得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比电容明显高于单纯的石墨烯材料,电化学性质优异,是理想的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 催化裂解酚醛树脂在膨胀石墨表面形成碳纳米管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为满足钢铁工业对碳复合耐火材料低碳化的要求,发挥膨胀石墨在耐火材料中吸收热应力和碳纳米管增强增韧的协同作用,本工作采用通过在膨胀石墨表面负载催化剂,催化裂解酚醛树脂形成碳纳米管。主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催化剂种类和含量等因素对膨胀石墨表面形成碳纳米管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柠檬酸为络合剂,在膨胀石墨表面分别负载铁、钴、镍的硝酸盐催化剂,800~1100℃均能催化裂解酚醛树脂形成碳纳米管,在90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负载2wt%的Ni(NO 3 2 2 水化产物对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采用矿冶固体废弃物取代部分水泥制备胶凝材料用于矿山充填可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减少固废中重金属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本文利用铅锌冶炼废渣、尾矿制备出了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充填胶凝材料,其强度指标满足矿渣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材料的水化产物种类及数量,从微观上阐述了在不同水化龄期和物料配比下,材料水化产物对强度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因素后确定采用铅锌尾矿10%、冶炼渣54%、水泥熟料27%、添加剂掺量9%的配合比,可以制得较为理想的充填胶凝材料,其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7.03 MPa,34.07 MPa。 利用新疆高炉渣制备微晶玻璃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新疆高炉渣为原料,辅以少量钾长石为助熔剂,采用直接烧结法制备高炉渣微晶玻璃。利用DSC、XRD及SEM等测试手段,对微晶玻璃热处理制度、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粉体粒度大小和钾长石含量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晶玻璃主晶相为钙镁黄长石,晶体呈颗粒状。样品的各项性能和析晶能力随粉体粒度减小而增大,钾长石对微晶玻璃析晶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粉体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弱。钾长石含量过高时,导致玻璃内液相过多而影响制品的力学性能。由球磨60 h的粉体添加5wt%钾长石制备的样品各项性能最好,密度为2.81 g/cm3,抗弯强度为87.76 MPa,显微硬度为5.60 GPa。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卫生陶瓷碳足迹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以华东地区生产的建筑卫生陶瓷为研究对象,对建筑卫生陶瓷原材料开采、原材料运输、产品生产、产品运输等4个子过程进行了清单分析,并分别计算了各阶段向环境排放的CO 2 2 2 二氧化钛薄膜自清洁陶瓷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超声喷雾热解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薄膜自清洁陶瓷。利用XRD、EDS、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二氧化钛薄膜微结构、成分及表面形貌的影响,采用菌落计数法测试了样品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分析了TiO 2 2 2 2 固体废弃物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的研究进展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理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应用广泛、效果明显的方法,西方国家对固体废弃物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我国,由于近十几年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才开始关注对固体废弃物用于烧制水泥熟料进行研究。使用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熟料既节省了原材料,又能彻底销毁或固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冶金废渣、废弃混凝土、城市垃圾焚烧灰、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材料来烧制水泥熟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使用固体废弃物烧制水泥熟料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HF H 2 SO 4 溶液腐蚀时间对玻璃表面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HF/H2SO4混合水溶液作为复合腐蚀剂,利用金相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维氏硬度计等测试手段,研究腐蚀时间对钠钙硅酸盐玻璃表面结构以及润湿性、光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腐蚀时间延长,腐蚀速率逐渐降低,表面腐蚀坑尺寸先减小后增大,腐蚀坑分布均匀性先提高后降低;接触角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值;抗弯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韧度变化不明显。腐蚀20 min时腐蚀深度41μm,腐蚀坑均匀细小,表面粗糙度Ra达到最低值5.8 nm,表面接触角和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和174 MPa。 碳酸镁晶须演变过程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本文采用低温水溶液法分别制备出五水碳酸镁晶须晶体和三水碳酸镁晶须晶体,通过对制备产品进行加热升温,研究制备产物的物相及形貌的演变过程,发现晶体物相由无水碳酸镁向三水碳酸镁转变,同时,晶体形貌先后经历了棒状-鱼翅状-棒状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晶体结构、晶体稳定性及能量角度分别分析了五水碳酸镁晶须晶体向三水碳酸镁晶须晶体演变的本质。 离子液体辅助Fe掺杂TiO 2 的制备及可见光活性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FeC 2 4 2 2 2 2 2 2 2 2 掺杂Y 2 O 3 对钛酸锶钡陶瓷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用固相法制备了制备Ba 0.75 0.25 3 2 3 2 3 2 3 2 3 苯丙乳液改性高强水泥基材料性能及机理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苯丙乳液作为聚合物改性材料已经在水泥基材料中得到应用,而对其改性机理尚不清楚。本文测试了苯丙乳液改性高强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性、凝结时间及力学性能,利用微量热仪法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苯丙乳液对水泥基材料水化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研究了其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苯丙乳液延缓了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与二次水化反应,苯丙乳液能有效改善高强水泥基材料界面结构与水泥石结构。苯丙乳液与水泥或其水化产物间存在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煤矸石酸浸渣干法制备水玻璃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煤矸石酸浸渣是提取酸溶物后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化学成分是SiO 2 4 2 2 4 2 2 3 2 4 改良氯酸钠氧化法制备重质化学二氧化锰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采用NaClO 3 2+ 2+ 2+ 镁铝硅系堇青石基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MgO-Al 2 3 2 3 2 2 3 2 2 低温条件下磷酸镁水泥的失效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运用X射线衍射、压汞、扫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低温养护条件下MPC失效试件的表面析出物性质和水化产物,从机理上探讨低温对MPC材料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结果表明低温养护下失效材料表面析出结晶的主要成分为MgKPO 4 2 低强度等级商品混凝土的碳化寿命预测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本文研究了掺合料品种及养护条件对低强度等级商品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将纯水泥混凝土、单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和双掺粉煤灰矿渣粉的混凝土置于不同养护条件下(20℃,RH≥95%及20℃,RH=70%)分别养护7 d和28 d,并对其进行加速碳化试验,根据Fick定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并对自然条件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及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纯水泥混凝土相比,掺合料混凝土对养护条件更加敏感。低强度等级商品混凝土选择碳化模型时要考虑孔隙率对碳化系数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及寿命预测表明,高湿度养护时,可确保50年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在25 mm以内,而在低湿度养护下,则需要采用增加保护层厚度、降低W/B等措施才能确保混凝土碳化寿命。 钛石膏颗粒物特性及其热重分析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以钛石膏为原料,通过XRD、SEM、TG和XRF等分析技术,研究了钛石膏颗粒形貌与化学组成、物相、热重等基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钛石膏颗粒主要由板状、椭球状、短柱状、无定形态颗粒和碎屑状颗粒组成;其中,板状和短柱状颗粒主要由二水石膏组成,椭球状颗粒主要由碳酸钙和少量的硅酸钙组成,碎屑状和无定形态颗粒则主要由二水石膏和Fe(OH) 3 3 工业硅生产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为了优化现有矿热炉碳热还原炼硅工艺,提高工业硅的产出量,利用热力学软件HSC,基于平衡常数法,对二氧化硅碳热还原制取工业硅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用HSC软件的化学反应平衡模块模拟分析了在煅烧的石英石和碳质还原剂中添加碳化硅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加入SiC作为原始物料后,不同物料配比对硅产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的石英石和碳质还原剂中添加适量碳化硅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以SiO 2 2 氢氧化铝镁复合阻燃剂制备技术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14 01 超细氢氧化铝是一种重要的无机阻燃填料,但由于其分解温度低而影响使用性能。根据晶体成核与生长理论,以氢氧化铝为核材,以镁盐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非均相成核方式使氢氧化镁沉积在氢氧化铝表面,形成氢氧化镁包覆氢氧化铝的核-壳结构,制备的氢氧化铝镁复合阻燃剂兼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的优点。通过研究温度、加料方式以及复合阻燃剂中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镁理化质量比等对复合阻燃剂热稳定性的影响,得到复合阻燃剂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制备的铝镁复合阻燃剂,初始热分解温度可达到260℃,进一步提高了氢氧化铝的阻燃性能,有机高聚物填充铝镁复合阻燃剂后其氧指数可达到33,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