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家企业的身份谜团
3月末的昆明,风和日丽。
站在滇池观光湖堤上,对岸起伏的山峰和蒸腾的云雾一览无遗。“看,那就是我的厂子。”顺着王云武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远处山脚下,一片低矮的厂区若隐若现。
现年63岁的王云武,是地道的云南人,他提到的“厂子”,全称叫昆明市硅酸盐制品厂(下称“硅酸盐厂”),该厂原为昆明市重化工业局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坐落于滇池西北角,背山面水,占地70余亩。
王云武具有丰富的硅酸盐企业生产经验,15年前接下硅酸盐厂,曾举债带领这家企业渡过最难捱的时期,但一个心病,却困扰了他十几年,至今不能释怀。
十多年都办不下的工商执照
据王云武回忆,2000年以前,昆明市硅酸盐厂因无资金、产品、无收入,被政府多个部门联合下文认定为特困企业,连续多年需要财政拨款,以维持200多名职工的基本工资。
2003年,在国企改制背景下,昆明市国资委开始着手对下属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硅酸盐厂被公开挂牌出售,却无人问津。
王云武原是云南水泥厂的中层干部,也是厂里出了名的技术骨干。眼见得硅酸盐厂难以为继,原昆明市重化工业局有关部门力促王云武个人出资“接盘”硅酸盐厂。
王云武告诉《法人》记者:“当时,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市企改办、市化建协会多位主要领导,包括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都找我谈过话,希望我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接下企业,为政府分忧解难。”
王云武期待自己的厂子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2004年6月,王云武与昆明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企改办)签下《国有资产转让合同》,由王云武按照改制要求,安置分流职工,使国有资产完全退出硅酸盐厂。
厂子接过来了,钱也投进去了,但是几年过后,硅酸盐厂的工商变更、土地受让等手续却迟迟未能办下来。
在王云武看来,这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去工商局,他们让找当时负责改制的部门领导签字,但经过几年,改制小组人员早就不齐了,去哪个部门都说再等等。”
就这样,王云武带领“身份不明”的企业渡过了“不明不白”的五年时光。2009年底,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工信委“)正式成立。硅酸盐厂的主管单位重化工业局并入化学建材工业协会(简称化建协会),包括化建协会在内的6家单位撤销并入工信委。
王云武原以为工信委成立后会有转机,但一样还是吃了闭门羹。“工信委回应我说,我们(硅酸盐厂)是民营企业,工信委没有为民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的权限,还说‘谁卖给你的,你找谁去。’”提起这件闹心事,王云武眉头紧锁。
如今距离转让合同签订十多年过去了, 王云武不仅没有办下来工商执照,连企业都“丢了”。
工信委被指造假办理新证照
从2013年5月8日起,王云武多年的硅酸盐厂“主人”身份开始受到正式挑战。
这一天,昆明市工信委下文免去了王云武的法定代表人资格,并向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王云武返还企业印鉴、证照等,但被法院驳回起诉。
其实,事情早已露出端倪。
王云武告诉记者,昆明市工信委有一段时间承认硅酸盐厂是民营企业,就是不给办证,但是大概从2012年底,口风就开始变了。原工信委主任陈某(现为昆明市国资委主任)开始派人找他谈话,希望把厂子转出去,但他没同意。“一是企业本来就是我的,我没理由卖给别人。另外,他们报了价钱,只给200万,我前后在里面投的就有上千万。”
根据云南知达会计师事务所2017年11月做出的审计报告,自2003年10月至2017年6月,王云武在硅酸盐厂的累计投入达1800万余元。
“陈某告诉我,算了不要顶了,做生意嘛,有赢有亏,输一点就输一点。”王云武称,这中间也有其他人过来找他谈,最多给到600万,其中不乏有领导亲属,但他都一一拒绝了。
针对王云武的说法,记者在昆明市国资委采访时,通过办公室试图找陈某(原工信委主任)了解情况,工作人员称其出去开会了。之后记者再次致电国资委办公室希望转接陈某,工作人员称帮记者问下,但截止发稿未获回复。发稿前夕,记者再次致电国资委办公室,让转达陈某,仍未回应。
三年之后的2016年11月,王云武的“主人”身份再次受到挑战。只是这一次,昆明工信委不仅再次下文任命了新的法定代表人,还以公章丢失为由向公安补办印章,并向工商局变更执照。而事实是,硅酸盐厂的印章和营业执照一直保管在王云武手里。